談起台南縣後壁鄉,不知道有幾個部落格上的網友知道它?前幾年極為流行的紀錄片「無米樂」就是在此地拍攝。後壁鄉位於台南縣的北端,隔著八掌溪和嘉義縣水上鄉相對,這裡盛產稻米,可以說是全台的大米倉之ㄧ。


台南後壁鄉菁寮村農會,牆上繪有「無米樂」的幾位主角



「無米樂」是我這幾年最愛看的紀錄片,這部片我在紐約大概重覆看了至少有二、三十次。這部紀錄片基本上就是記錄幾位稻農的生活、收成,以及日常生活對話,藉由這些生活片段,除了可以一窺稻農的生活外,一方面藉由影片導演和崑濱伯之間的對話,也可以知道在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之後的五十年間,農業興衰的種種現況。


另一面牆繪有農藥

不過這部片最令我感動的,是那份對土地、對台灣的認同感。這些農夫阿伯們從出生到老,一直生活在後壁鄉,他們從小就當稻農到現在,努力的工作,努力的生活著,雖然長期以來他們的權益是被政府忽視的一群。

對我來說,比起很多擁有顯赫學歷、喜歡唱高調,卻常常在做破壞環境的事的人;或是報紙上常常看到的掏空台灣之後,再跑到中國的企業家們;或是表面上說要死在台灣,結果偷偷擁有雙重國籍的政治人物,這些稻農是對台灣更有信心,更讓人尊敬的一群人。因為至少他們不是把台灣當作前進其他國家的跳板,他們真真實實的把台灣當作自己的家,好好的照顧它、疼惜它,生生世世都要住在這裡。


往菁寮村路上的稻田


崑濱伯的家,門口有冠軍米的布旗(「芳榮」為他參與契作的稻米產銷專業區)
我就是在對面的冰果室吃冰時看到崑濱嬤走出來


冰果室一角,擺設的座椅洋溢著濃濃懷舊味


街上的雜貨行


我是台南人,在我國小一年級時就已經上來台北念書。然而小學前的南部生活也成為我一生極為珍貴的回憶,那跟在生活中充滿高樓大廈的台北市生活很不一樣。當時在南部生活的小朋友,腳踩著泥土,四目所及較多是稻田和自然景觀,餘興節目是看布袋戲(附近的廟如果有神生日時就會請戲團來演布袋戲)。對我來說,在這種生活環境下成長,你比較容易對這片土地產生認同,並比較會關心生活週遭的人。而在台北的小朋友,下課後只有不斷的補習,如果有餘興節目,那大概就是打電動而已,在學校中也是彼此為了考第一名競爭來競爭去,這樣下來產生出來的人格特質是很不一樣的。


金德興藥行(阮氏古厝)









在看過這部紀錄片之後,一直想著有機會要去走訪一趟。去年回台演出時,正好利用一點空閒時間到後壁鄉看看這個地方。搭火車抵達後壁車站,步行了兩個小時後終於到了菁寮村。看到了「無米樂」中崑濱伯住的地方,也看到崑濱嬤正好從門口走進走出,不過沒有去打擾人家。在崑濱伯家對面的冰果室吃了一碗冰,接著到周圍四處走走,高興的拍了一些照片,要離開時還在候車處跟當地很多阿伯、阿桑聊天好一會兒。

現在把拍的部份照片提供各位網友欣賞。




菁寮聖十字架教堂


菁寮黃家古厝,後壁鄉唯一的西洋式建築,建於西元1928年,牆額上刻有堂號「荔園衍派」


暗暝的街道


和阿伯、阿桑開槓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非搖擺不可!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